聚焦︱手机信令人口大数据,空间规划应用架构与实践
导读
当前,建立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与实践应用,是优化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方法之一。在空间领域,人流、自然流和信息流是三大重要的可数据化的要素流动,是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“五个一”的抓手。手机信令作为一种时空轨迹大数据,是解决国土空间中规划、监测、评估的一维重要数据源。本报告详细分析了手机信令的框架、模型,并分享了全国、都市圈、省级、省内、市域等8个空间尺度的手机信令应用案例。
十九大报告中,以不忘初心开篇,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尾,可见出发点和立足点都以人为核心,国土空间规划中也多次提到以人为本。当前,建立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与实践应用,是优化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方法之一。
在空间领域,人流、自然流和信息流是三大重要的可数据化的要素流动,是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“五个一”的抓手,其中人流是最活跃、最核心的因素,加入这一因素,能够实现从相对静态规划到柔性动态规划的转变。
手机信令是一种时空轨迹大数据,基于基站定位且高度匿名化外推,可还原成全体人口的时空分布及流动矩阵。以上海为例,大约2500万人口,每个人每天的信令密度至少200个点以上,每天信令数据是近60亿条。此外,信令数据真实无感知,时间连续、空间完整。
手机信令人口大数据,主要解决国土空间中规划、监测、评估的一维重要数据源,解决人与生活空间、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关系,进而又衍生人口与边界、与基础设施、与资源等关系。
报告分享了“十度分析”中的人口五度,以三大都市圈为案例,分享人口大数据应用场景。
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间的比值,参考线为2.0。我们采用日活跃人口数量分析首位度,发现长三角首位度最高,,但呈涓滴化发展,城市发展相对均衡,京津冀的首位度上升。
单位面积土地上的活跃人口数,可借助热力图直观展示。京津冀都市圈呈现以北京为核心的人口分布;长三角呈现连片发展趋势,形成多个圈层叠加的发展构造。珠三角呈散点分布,人口热度出现广佛深莞多个增长极。
基于日均的城市间来往用户量测算区域之间的联系强度。长三角以上海为一体,沪杭、沪宁为两翼的之字形网络,京津冀一点两轴,珠三角呈现广州、深圳的双极点,东南区域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组团趋势明显。
外来浓度,通过本地常驻人口的春节目的地,推测其故乡分布。三大都市圈的辐射范围,外来人口虽有交叉区域但各有特点,大有三分天下的格局。京津冀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北方片区,长三角主要来源地为中原以及华东地区,珠三角则主要来源于华中、华南和川渝地区。
从人口的视角,判断城市或区域发展的未来。能够看到,珠三角活力最强,长三角多点辐射最广,京津冀核心度最高。
报告分享了全国、都市圈、省级、省内、市域等8个空间尺度的手机信令应用。
在全国层面,全国集中的数据能力,实现空间地理上人群分布与流动的唯一性识别。比如2018年春运迁徙,能够发现焕庸线以东南人口占比高达94.7%。
在都市圈层面,采用人口流动等时圈+POI等多因素判定,相对于传统以核心城市中心为圆心,固定距离为半径的圈层,维度更丰富,更与都市圈形态吻合。
在省级层面,跨城通勤迁徙,能够反应同城化、交通廊道的影响等。比如苏州各区县到上海通勤的人口中,74.3%来自于昆山市。
在省内层面,流动人群能够反映区域内不同城市的腹地分析。比如广州VS深圳,在中心城层面广州的人流联系高于深圳,在市域和都会区层面却恰恰相反。
在市域层面,职住分布能够反映城市人口的空间结构,及对交通、教育等公共设施的需求覆盖。比如识别的广州市域居住人口1212.9万人,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.4万人,通过网格进行街道划分,可以看到密度排名最大到最小的地块。
在县域、街道和网格层面,手机信令在人口分布、结构、属性、迁徙、职住上有很多应用。比如,识别中关村拥堵来源,就通过OD来具体研判,并识别职住分离对通勤压力的影响。
最后,报告分享了城市感知平台和产业经济大数据平台,融合楼块、消费、产业、投资等多源数据,期待以数据视角学习和解读“可感知、能学习、善治理、自适应”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。
报告全文
责任编辑:林冬娜、邓小云
文章来源:城市数据派、DIST上海数慧